丰富图书种类 提升管理服务水平
丰富图书种类 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时间:2025-04-05 07:33:57
[21] 牟宗三:《政道与治道》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,第17页。
亚里士多德一再谈到三段论的必然性,从这个角度看来,三段论在他那里确实是不可缺少的,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把他整个自然哲学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的工具。而在三段论(5)、(6)中,三个辞所属的类是完全不同的,它们是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定义的。
卢卡西维茨指出,下面这种三段论将比较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本意5。5(波兰)卢卡西维茨:《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》,商务印书馆,1981年版,第9页。19 白马非马和坚、白、石是先秦中国哲学界的一场大辩论,当时几乎中国所有的哲学家都参加了这一论战。如果我们就纯逻辑范围内谈解决问题的标准,第一种解决办法是合理的。这一研究比把白马非马的问题归为混淆个别与一般进了一步。
这样,研究者纷纷在各种各样古代文献中寻找三段论的影子,只要一发现古代哲学家谈到一般与个别的关系,就认为应将其归为古代形式逻辑的萌芽。劳思光先生曾高度肯定公孙龙的这一成就,认为公孙龙此一理论乃是中国最早论及‘性质之独立于存在之论,与柏拉图所述之理念说有近似之处……就古代思想而言,乃是一重要进步。而事实上,重视人伦关系的双向互动,是后世儒家一直坚持的。
有无道之君被杀,而董氏予之者(《王道》、《玉杯》)。4.几种常见的说法一种非常有影响的观点,是认为三纲不是先秦儒家,特别是孔、孟、荀的思想,因为他们都主张君臣、父子、夫妇的关系双向、对等、互动。最早系统、明确地论述三纲的书是《白虎通》。但是,只要现实中人伦关系的准则遭到了破坏,这个社会中的秩序混乱有难以根治。
3.三纲究竟何义?现在我们可以追问,在古人心目中,君为臣纲、父为子纲、夫为妻纲究竟是什么意思?是不是指下对上听话或绝对服从?根据《说文解字》,纲本义是提网之总绳,纪是罗网之别丝(糸部)。这不正是以上为纲吗?又比喻,在学校里,我们绝对是执行以师为纲的。
《春秋繁露》一书中讥君、谏君、评君、纠君、正君俯拾皆是,不胜枚举。所谓纲常,严格说来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伦理规范。《白虎通》亦有类似思想。纲只是相对于其他六种关系--即六纪--而言的,六纪就是诸父、兄弟、族人、诸舅、师长和朋友。
因为如果从董氏书的上下文看,可以发现董氏只是在谈人与人由于身份、辈份、性别所导致的主次轻重的分工而已。尽管这种上下、主次、轻重的划分,容易给一方滥用权力的机会,甚至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。三纲包含着这样一种精神:在与对方有不同意见时,能够忍辱负重,舍己从人,以巨大的耐力来面对分歧,化解矛盾。三纲的罪状,我曾概括为:为专制张本、倡绝对服从、倡等级尊卑、人格不独立、人性遭扼杀,等。
第五,三纲五常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价值,是历史自然选择的结果,决不是若干儒家、统治者所能人为强加。1.纲针对纪言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三纲一词,在可查的文献记录中,最早出现于董仲舒的《春秋繁露》中。
因为在事物的相互关系中,不可能人人位置和作用都一样。无论是上还是下,其所作所为共同体现着纲的含义。
为什么这样说?如果一有分歧矛盾,即离心离德,擅做擅为,往往都是由于自我中心所致。细读《春秋繁露·基义》、《阳尊阴卑》、《顺命》、《玉杯》等篇,可以发现董仲舒的基本思路是:阴阳之间存在着高低贵贱、同时也是主次轻重的分工(阳上阴下、阳贵阴贱、阳经阴权、阳顺阴逆、阳善阴恶、阳德阴刑等),这种分工原理正是君臣、父子、夫妇关系所遵循的。据此,纲并不必然包含绝对服从的要求在内,而是指事物关系中的主次轻重之别,以某人为纲就是以某人为重的意思,即董仲舒合必有上下之义。书中痛陈今日国人为西洋新说所惑,失去了国性。1918年农历十月初七,清末名儒梁漱溟之父梁济(字巨川)自杀,自杀前留下万字《敬告世人书》,称自己虽为殉清,实为殉纲常名教而死。行文至此,我想可以总结一下,如果三纲指君为臣纲、父为子纲、夫为妻纲的话,其内含应该如下:本义是指从大局出发、尽自己位分所要求的责任,其核心精神是忠。
六纪者,谓诸父、兄弟、族人、诸舅、师长、朋友也。天下无道,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。
在下位者(臣、子、妇)要有忠的精神--:a)一方面,顾全大局,服从大我,尊重纲的权威,不妄自尊大,不轻易背叛。还有一种很有影响的观点说,三纲思想是适应于秦汉大一统的集权专制需要产生的。
综上所述,如果董仲舒、《白虎通》确有君为臣纲、父为子纲、夫为妻纲思想,其含义应当这样理解:一方面,他们要求在下位者以上位为重,尊重上的地位,维护纲的权威。另一方面,自己做下属时,在领导的权力与权威面前,也不知道如何捍卫自己的人格和尊严。
所以,刘师培指出,《繁露》的大旨,不外限制君权(《刘申叔遗书补遗》,广陵书社2008年版,页413)。王道之三纲,可求于天(《基义》)这句话,只是说三种关系的阴阳之道合乎天理,并没有说它们内部有绝对的等级尊卑。不少现代学者把董仲舒阳尊阴卑、尊天受命、以人随君等解释为臣、子、妇要绝对服从于君、父、夫,未免断章取义。这正是孔子作《春秋》,倡尊王、大一统的主要原因。
一方面他从正面主张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……以正万民(《贤良对策》,以元之深,正天之端。这种精神,就包含在三纲之中。
(氏著,《中国思想史论集》,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,页253)董氏尤其强调限制君权。数千年来,中华民族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推动下,克服无数困难,战胜无数灾难,走向团结,走向繁荣。
六纪者,为三纲之纪者也。……以忠孝节义范束全国之人心,一切法度纪纲,经数千年圣哲所创垂,岂竟毫无可贵?(转引自任建树主编,《陈独秀著作选编》第二卷[1919-1922],上海人民出版社,2009年,页12)梁济遗书反映了当时名儒对纲纪礼教毁于一旦的深刻担忧。
另一种颇有影响的观点是认为,三纲思想来源于法家,并常引《韩非子·忠孝》三顺之言作证。三纲者,何谓也?谓君臣、父子、夫妇也。(《论语·里仁》)孟子说:不顺乎亲,不可以为子。第二,三纲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私德高于公德的现实。
中国历史上那些成大功业、受人缅怀的人们,往往并不是由于他们比别人更珍惜个人权利,而因为比常人有更多的耐心去化解矛盾、消除误会,比常人有更大的能力忍受屈辱、承受痛苦,也比常人有更持久的恒心来证明自己、惠泽于人。另一方面,又要求在上位者以身作则,率先垂范,真正做出纲的样子,发挥纲的作用。
正视人与人关系的差异现实,如何恰当地做上级与下级,这就是三纲的基本含义。从这个角度说,世上任何一个国家皆有自己的纲常。
19世纪以来,中国人在追求以公德代替私德的道路上走得很远,从太平天国到各种政治运动,从自由主义到公民社会学说,莫不如此。然而今天,我们不禁沉思,如果三纲就是我们所理解的样子,就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梁济、王国维之死,难道他们会愚蠢到为绝对服从、等级尊卑、扼杀人性的教条而死吗?本人以前写过几篇讨论三纲的文章,本文试图从纯学理的立场进一步探讨该如何理解三纲。